为什么要写一个乡下来的小女人呢?我也说不太清楚,就是想把她的生活过程和她身边的情况如实的反映出来,这就够了。
我家旁边的邻居宋大爷,前十几年患了脑中风,瘫在床上,后来经过治疗有了好转,可以坐着轮椅出来晒太阳了,从那时候起,宋大爷身边就出现了一个二十几岁的乡下小丫头,每天推着宋大爷遛弯,看病,去花园……
这就是主人公——小翠;一个宋大爷衡水地区老家喊过来的小保姆。
那时候街坊们慢慢的知道了她的一些事情,她也算是宋大爷的一门远亲家的孩子,小学没有上完,就随着父母出门打工,后来有亲戚说天津的宋家要找个人伺候病人,她就说服了父母,来到了宋大爷的家里。
宋大爷的两个孩子都在一个单位上班,厂子倒闭同时下岗,都在外边忙自己的生意,宋大爷的病全由小翠来扶持了。小翠吃住在宋家,有时候看到小翠洗了满满的一盆衣服到楼下的绳子上来晾晒,完全像一个家庭主妇的样子,几年来的城市生活,怎么也改变不了她那土里土气的打扮和说话的乡音。
听邻居们说,小翠做出的饭菜味道还挺香的,有时候宋大爷家的两个儿子回来,还让小翠多炒俩菜,喝的小脸红扑扑的……
看来这些年小翠在天津炼出来了不少的厨艺,至少她懂得了天津人喜欢吃什么,怎么做才能满足这两位馋嘴男人的心里。
自从宋大爷死了以后,房子被俩个儿子卖了,哥俩分了钱就不见面了,从那起也没看见小翠……
去年,我出门买早点,在稍远的一个门面,看到了黑黑脸庞的小翠。
这时候的小翠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,她还是那个样子,就是多了几分成熟,显得更加朴实了。
这是一家小饭店,老板把每天早餐的时间包给了她,小翠要在10之前收拾利索餐馆,让人家开午餐。我出于好奇,就进门买了她一次早点,并和她说了几句话,从她那简单的话语中我了解到了她离开宋家的一些情况。
宋大爷死了以后,她回到了老家,经父母同意和本村的一个小伙子成了家,在县城开了一家小饭铺。因为生意不好,小翠就说服了丈夫,带着家人回到了她熟悉的天津,在这里租下了这个早点摊位。
我从此注意到了这个早点铺,每天都到这里为家人买早点。
小翠的手艺真的不错,她打出来的卤子味道好,里边能见到花菜,木耳,香菇,而且有很浓的鸡汤味道;她就经营豆腐脑,锅巴菜,豆浆,其他的东西:如同馃子,大饼,窝头,烧饼之类的都是她跑到隔壁取回来的,每次取回来很少,没有了就跑过去,有时候就站在门口喊几声,人家就给她送过来。
来这里吃早点的几乎都是附近的民工,这里的拆迁和地铁五、六号线有好多住在附近的民工,每天这里的早点铺都有很多的民工来吃早点,小翠由于早点的味道好,价钱低,又热乎,所以很受这些民工的欢迎。
小翠一个人照应早点,她的丈夫在家带着孩子,每天三点丈夫起来摊锅巴,磨豆浆,点老豆腐;小翠说她不相信别人送过来的锅巴,味道不是老天津人喜欢吃的味道,她就让丈夫自己摊,她用自己的东西放心。
从早晨六点多开始,小翠的铺子里就来人不断,一般都是在餐座上吃,除了豆腐脑,锅巴菜是要小翠动手盛以外,其他的一律吃客自己动手。盛豆浆,吃完算账交钱,找钱,一律吃客自己动手,小翠因为忙,也顾不上抬头看;我站在旁边注意过几次,发现这些民工都非常诚实,吃完以后站到钱箱子边上,掏出皱巴巴的票子自己报出:“一碗老豆腐,一碗豆浆,两棵馃子,一角饼……把钱放里喽!”
小翠在忙着盛早点,头也不抬:“自己找钱吧……”
那位交钱的民工很诚实的把十块钱放进钱箱子里,找出来六块多钱,还非常关心地把那十块钱压到了钱箱子里边一个放硬币的碗底下,原来那个放硬币的碗底下是一些正钱,箱子里是一些零钱。看来这些吃客都是经常光顾的老主顾,也都是非常诚实可爱的农民工,他们在这个城市里出力干活,有一些人看不起他们,对他们有误解;可是当我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,我被这小小的举动震撼了!
他们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,他们出卖劳动力,赚取他们微薄的收入,他们每日的消费很少,每天的早点是他们唯一的消费机会,他们知道这位说着乡音的村姑也是半夜三点起床,出卖自己的睡眠时间来赚取养家糊口的钱,所以在他们之间不用说话,都是凭着良心来吃饭,付款。
我看着小翠那忙碌的身影,回想着她推轮椅的样子,我知道,小翠会在这片土地上创出她自己那份梦想来的,因为,这些人都是最诚实的,最低调的,也是咱们总说的: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!
评论